最早在海洋里出现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。13亿~5亿年前,地球上浅海广布,水生动物大发展,成为无脊椎动物的全盛时期。这些水生动物的最大特点,是细胞有了分工从而形成了各种器官。这时的海洋世界热闹非凡。它们最初生活在海洋里,以后又向陆地上的江河湖泊和沼泽过渡,最终发育出气管、肺、翅膀等适应陆上呼吸和飞行的器官,终于登陆上岸繁衍生息,这就为后来陆生脊椎动物的出现开辟了道路。
首先,海绵是最简单的无脊椎动物,由一群无差别的细胞组成。海绵的体壁有内、外两层,海水从它们的身体里通过时,其中的微生物和氧气就被吸收了。大多数海绵具有骨架,有些海绵的骨架由硅构成,且比光缆构造更加完美,可以说是大自然首先“发明”了光缆。
其次,蠕虫也是一大类十分低等的海洋无脊椎动物。它们的身体长而柔软,全身上下没有骨骼。在海洋生物的演化过程中,蠕虫是比较原始的种类。不过它们比更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已经有了划时代的进步。那就是,蠕虫的身体已经有了前端和后部的区分。从海洋到陆地,从咸水到淡水到处都有蠕虫的分布。它们的数量不但多,而且还会发光。当年哥伦布第一次接近北美海岸的时候,曾经记录下“海中游动的烛光”。其实,哥伦布看到的是多毛类蠕虫的交配仪式。这种小型蠕虫每年盛夏之夜月圆的时候,会连续几夜游到海面上,像参加集体婚礼一样,举行繁殖的典礼。
三叶虫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无脊椎动物。它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节肢动物,全身分为头、胸、尾三部分,背甲坚硬,被两条纵向深沟割裂成大致相等的3片,所以叫作三叶虫。它们生活在远古海洋中,主要出现在寒武纪,延续到二叠纪末期时灭绝。三叶虫既会游泳,又善于爬行,所以从海底到海面,都在它的势力范围之内。
最后,值得一提的是菊石。它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软体动物,它们最早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初期,繁盛于中生代,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叠纪海洋中。
菊石是由鹦鹉螺(现在仍然存活在深海中)演化而来的,与鹦鹉螺的形状相似,体外有一个硬壳,主要成分为碳酸钙,大小差别很大,壳为几厘米或者十几厘米,最小的仅有1厘米,最大的比农村的大磨盘还要大。壳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,有三角形的、锥形的和旋转形的,等等。旋转形的壳在菊石中占绝大多数。
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比脊椎动物多多了,世界上绝大多数动物是无脊椎动物,吕现存动物种类的95%以上。
无脊椎动物包括以下类别:
原生动物:如变形虫、草履虫、眼虫等。
腔肠动物:如珊瑚虫、水母(海蜇)、水螅等。
线形动物:如蛔虫、蛲虫、丝虫等。
扁形动物:如涡虫、血吸虫、绦虫等。
棘皮动物:如海星、海胆、海参、海百合等。
软体动物:如蛤蜊、珍珠贝、乌贼、蜗牛、各种螺类、章鱼等。
环节动物:如蚯蚓、蚂蟥、沙蚕等。
节肢动物:这是现存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,种类超过100万种,其中昆虫占大多数。常见的节肢动物如蜜蜂、苍蝇、蜻蜓、甲虫、虾类、蟹类、蜈蚣、蝎子、蜘蛛、鲎、鲎虫等。
节肢动物也是无脊椎动物中进化等级最高的一类。
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:
1、原生动物,如草履虫、变形虫等单细胞动物。
原生动物门(Protozoa)是动物界的1门,为最原始、最简单、最低等的动物。
2、腔肠动物,如水螅、海葵、海蜇等。
刺胞动物门(Cnidaria)又称刺细胞动物门,过去称为腔肠动物门(),因为它的含义适用于刺胞动物及栉水母动物,所以现多已废弃不用;刺胞动物体呈辐射或两辐射对称,仅具二胚层,是最原始的后生动物。
3、扁形动物,如涡虫、绦虫、血吸虫等。
扁形动物门是动物界的一个门,无脊椎动物,是一类两侧对称,三胚层,无体腔,无呼吸系统、无循环系统,有口无肛门的动物。
4、线形动物,如蛔虫、线虫等。
旧称“圆形动物门”,动物界的一门。大部分为小形的蠕形动物,体通常呈长圆柱形,两端尖细,不分节,具原体腔,消化道不弯曲,前端为口,后端为肛门,雌雄异体。
5、环节动物,如蚯蚓、沙蚕等。
环节动物门(学名:Annelida)在动物进化上发展到一个较高的阶段,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,约有9,000种。体外有由表皮细胞分泌的角质膜,体壁有一外环肌层和一内纵肌层。通常有几丁质的刚毛,按节排列。
扩展材料:地球上无脊椎动物的出现至少早于脊椎动物1亿年。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化石见于古生代寒武纪,当时已有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及腕足动物。随后发展了古头足类及古棘皮动物的种类。到古生代末期,古老类型的生物大规模绝灭。
中生代还存在软体动物的古老类型(如菊石),到末期即逐渐绝灭,软体动物现代属、种大量出现。到新生代演化成现代类型众多的无脊椎动物,而在古生代盛极一时的腕足动物至今只残存少数代表(如海豆芽)。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无脊椎动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