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的。就是蜥蜴的一种。
小时候,乡下农田,水沟附近挺多的,大大小小的都有。
几十年前,文化学识的传播不像今天这么发达,乡下人按习惯,按它的模样,又帮它安了名字,就喊它四脚蛇。
而作为小朋友的我们,在学校学到画蛇添足这篇课文时,感觉非常疑惑:明明我们见过的蛇是有脚的啊,而且还有四只脚呢!当时,一直感觉很奇怪,为什么课本上画蛇,又画上脚,就叫多此一举?这个问题,一直深藏着,伴随着我长大……
等到我读大学,到了城市,逛过动物园,才醒悟过来,原来小时候见过的那物种,并不是蛇,而是蜥蜴!
蜥蜴,蜥蜴科蜥蜴属动物。 它身体细长,牙齿细小,眼睛较发达,体表覆以鳞片,一对眼睛和一对耳孔,鳞的表面覆以一层角蛋白,某些蜥蜴具鳞器官,鳞片锯齿状边缘突出刚毛,许多蜥蜴,能改变体色,可从亮绿色变为深巧克力褐色,体上线、带斑纹亦可忽隐忽现,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。
外形特征
蜥蜴是爬行类(爬虫类)中种类最多的族群,全世界已知超过4,000种,主要分布于热带。体型差异很大,从数厘米大的加勒比壁虎,到近3~5米长的科莫多龙都有。[1]
有些被称为蛇蜥的种类脚已经退化,只留下一些脚的痕迹构造。它们因为有眼睑和耳朵,所以能与蛇区分。
许多蜥蜴能变换它们的颜色以因应环境的变化或压力,例如变色龙。
蜥蜴亚目(Sauria)爬行类(爬虫类)的统称。与其近缘的蛇亚目(Serpentes)合计占整个现存爬行类的95%。共分18科,3,000多个种。热带地区种类和数量最多。从北极到非洲南部、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皆有分布。蜥蜴的身体外形及大小在爬行类中差异最大。体长从3公分(1吋,壁虎)至3公尺(10呎,巨蜥)。体重最轻者不足1克,最重者多于150公斤。身体多细长,具长尾,多具4肢,除鼻孔、口、眼及泄殖腔开口外,体表覆以鳞片,一对眼睛和一对耳孔。如无外耳孔,则鼓膜位于表面,有些种于头和体鳞下真皮内有骨鳞。鳞的表面覆以一层角蛋白。某些蜥蜴具鳞器官,鳞片锯齿状边缘突出刚毛,可能用司触觉。许多蜥蜴,尤其是避役(变色龙)和安乐蜥,能改变体色,可从亮绿色变为深巧克力褐色,体上线、带斑纹亦可忽隐忽现。[2]变色机制为黑色素细胞中色素颗粒的移动,颗粒集中时色浅,分散时色深。有些蜥蜴颈部具可伸展的皮褶,头上有角或盔,或喉部有棘或皱褶等。头颅的前部由薄的软骨和膜构成。眼睑多可动,两眼之间隔以薄层垂直的眶间隔,眶后骨与鳞骨形成的骨杆上有一个颞孔。上腭能相对于颅的其他部分而运动,有方骨,口可大张便于吞食猎物。
多数蜥蜴具四足,后肢肌肉有力,能迅速奔跑及迅速改变跑动方向,属时速达24公里(15哩)。有几科蜥蜴身体延长,四肢缩短,乃至无肢体。壁虎、鬣蜥属(Uta)及属的趾上多缘饰以增加其表面积并防止陷入沙中,壁虎能在垂直的玻璃板上爬行。避役每足5趾,藉皮肤构成的蹼分为内外两组,在后肢外侧3趾、内侧2趾各成一组,前肢反之,适雄体具成对的交接器官——半阴茎。王蜥能跑过短距离的水面。
蜥蜴是变温动物。
在温带及寒带生活的蜥蜴于冬季进入休眠状态,表现出季节活动的变化。在热带生活的蜥蜴,由于气候温暖,可终年进行活动。但在特别炎热和干燥的地方,也有夏眠的现象,以度过高温干燥和食物缺乏的恶劣环境。
可分为白昼活动、夜晚活动与晨昏活动三种类型。不同活动类型的形成,主要取决于食物对象的活动习性及其他一些因素。
蜥蜴属于冷血爬虫类动物,其种类繁多,在地球上分布大约有3000种左右,我国已知的有150余种。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,其生活环境多样,主要是陆栖,也有树栖、半水栖和土中穴居。
多数以昆虫为食,也有少数种类兼食植物。蜥蜴是卵生,少数卵胎生。蜥蜴与蛇有密切的亲缘关系,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,周身覆盖以表皮衍生的角质鳞片,泄殖肛孔都是一横裂,雄性都有一对交接器,都是卵生(或有部分卵胎生种类),方骨可以活动。
蜥蜴生存特性
蜥蜴科成员主要为卵生,也有少数为卵胎生,其中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是卵胎生的蜥蜴的代表,胎生蜥蜴也是分布最广和最北的蜥蜴之一,分布于亚洲北部和几乎整个欧洲,包括欧洲北极圈以内的部分,另有几种蜥蜴为孤雌生殖,只有雌性而无雄性。
蜥蜴科成员多数体型较小,但有些较大的成员如分布于欧洲西南部的蓝斑蜥蜴Lacerta lepida身长可达60~80厘米。
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-蜥蜴
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-蜥蜴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