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上最毒的蜘蛛是球腹蛛科的红斑蛛,也称黑寡妇蛛
毒蜘蛛口腔内有以坚硬的结构,为螯肢,即上颚,内有毒腺。当它遭到惊动时,为了自卫,立即扑上去螯伤来犯者,此时蜘蛛体内分泌一种神经性毒蛋白的液体,从螯肢经皮肤伤口进入被螯者体内,被螯时有剧烈疼痛感,之后受害者的运动神经中枢发生麻痹。严重的会死亡。
我国第一毒蛇——喜玛拉雅白头蛇
是我国27种毒蛇中最毒的一种,在青藏高原一带曾经出现过,蝰科,白头蝰亚科,白头蝰属
白头蝰
蛇目蝰科白头蝰亚科唯一的一种。世界罕见。最早发现于缅甸克钦山。中国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广西、福建、江西、浙江、安徽、陕西有分布。管牙类毒蛇,一般长 500 毫米左右,最长达770毫米。躯干圆柱形,头部白色有浅褐色斑纹,躯尾背面紫蓝色,有朱红色横斑,头背具 9 枚大鳞。背鳞平滑。主要发现于路边、稻田、耕地、草堆;也出没于住宅附近。属晨昏活动类型。以小型啮齿动物或食虫目动物为食。人被咬伤时,除局部剧痛、肿胀、少量出血外,还出现头昏、眼花、视力模糊、眼睑下垂,吞咽困难等症状。
有朱红色横斑10~153~4个,左右两侧的横斑数相等或略有出入,成对横斑交错排列或在背中线上相遇联合成横跨背面的完整横纹。头背具9枚大鳞;眶前鳞3(2),眶后鳞2(3);颞鳞23(2),上唇鳞6,2-1-3式,下唇鳞8(7~9)。背鳞平滑,17-17-15行,是蝰科中行数最低者;腹鳞168~205;尾下鳞39~53对。栖息于海拔100~1 600 m的丘陵山区,见于路边、碎石地、稻田、草堆、耕作地旁草丛中,亦见于住宅附近,甚至进入室内。晨昏活动。捕食小型啮齿动物和食虫目动物。繁殖习性不详。我国分布于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西藏、陕西、甘肃、广西、安徽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。国外分布于缅甸与越南北部。
世界爬虫介公认最另人头疼的毒蛇之一,以绝食闻名,欧美曾多次进口,结果全军覆没....对于白头蝰的死因,现在爬虫学界也是众说纷纭,但一般认为白头蝰的低海拔高温反应导致内脏器官损伤而绝食,另一说法则是由于起食物的特殊性(在自然界主要食鼩鼱),而无法适应啮齿类动物.然而近几年,俄罗斯已经有研究者成功饲养并繁殖了白头蝰,相信这一死结在私人饲养者手里也已经被解开
白头蛇
喜马拉雅白头蝰,即广义白头蝰,学术上不存在这种命名,指的是白头缅蝰和黑头缅蝰,这下面的介绍是白头缅蝰,即卡氏白头蝰,混合了部分白头蝰(即黑头缅蝰)的资料,所以只可当做参考。
白头蝰或卡氏白头蝰,图片不清楚无法判断时可通过分布图判断,云南哈尼族红河以西为白头蝰,以东为卡氏白头蝰,剧毒但并不是无药可救的,旧属蝰蛇科蝮亚科的大型毒蛇,现属于独立白头蝰科,吃鼠,对农业有益,国家三有动物名录动物。
喜玛拉雅白头蛇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蛇种。它们主要出没于东南亚的一些山脉之中。另外,在中国境内的西藏东南部以及越南均能发现喜玛拉雅白头蛇。毒性是神经毒,在人体内会引致痛苦、肿胀、高血压、反胃、腹痛、困倦、四肢麻痹等。
中文学名
喜玛拉雅白头蛇
喜马拉雅白头蛇
是中国27种毒蛇中较毒的一种,在青藏高原一带曾经出现过 。首位发现喜玛拉雅白头蛇的是一名欧洲探险家李奥拿度·费亚,直至1888年生物学者保兰格()正式将白头蝰属命名为(Azemiops)。
喜玛拉雅白头蛇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蛇种。它们主要出没于东南亚的一些山脉之中。另外,在中国境内的西藏东南部以及越南均能发现喜玛拉雅白头蛇。毒性是神经毒,在人体内会引致痛苦、肿胀、高血压、反胃、腹痛、困倦、四肢麻痹、不省人事,最终死亡。而没有立即使用药物治疗的被咬者必定死亡。
白头蝰 又名喜玛拉雅白头蛇,目前无驯养繁殖,属于白头蝰种。白头蝰并不属于巨型蛇种,是我国27种毒蛇中较毒的一种。
1998年被《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》列为极危种,2004年被《中国物种红色名录》列为易危等级。但是目前尚未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。
我国常见的有银环蛇,白环蛇。。外来的宠物蛇有 黑白王蛇。。